生活產業

2021台灣主要零售業別商品結構基因圖譜

3個台灣「主要零售業別商品結構」新情報news! 💡 零售業商品結構疫情下劇變:食品類佔比重回第一、3C&家電商品佔電商通路銷售比例達47.3% 💡 TOP3銷售商品類別差異顯著:超商&藥妝業銷售商品CR3逾86%、超市&量販業食品類佔比大幅增加 💡 核心商品結構持續轉變:百貨業餐飲化、藥妝業食品化、超市&量販業一站式購足化 「銷售商品結構」為零售通路最核心的DNA組成要素,主要銷售品項不僅形塑出零售通路的多元服務特徵及消費者購物渠道偏好,同時也是構成零售業各次產業間最關鍵的營運差異與產業界線判別基礎。 2021年台灣首度實施三級警戒措施,零售各次產業面臨強烈衝擊,不僅核心銷售品類結構展現劇烈變化,也成為觀測零售產業於非常態性消費情境下商品銷售比例變化的絕佳時點。例如疫情下民眾以自煮料理取代外出用餐以及大量囤購食品類的消費趨勢,拉高2021年食品類銷售佔比,超越汽機車&零件類,重新奪回整體零售業銷售佔比冠軍。其中食品銷售佔比逾50%的超市與量販通路,成為疫情下獲益最顯著的實體零售通路;而受惠於遠距辦公與線上教學風潮,三級警戒期間3C及家電類商品短期需求爆發,則帶動電商通路3C&家電類商品銷售佔比增至47.3%;此外,在消費模式轉變的推進下,不少零售通路核心商品結構亦同步變化,例如餐飲服務已成為百貨業銷售佔比第2高的類別,超市&量販業則朝向家電、家具雜貨、美妝、藥品等一站式購足的方向發展。 進一步觀察各零售次產業別前3大品類佔整體商品銷售結構比例可以發現,各通路間差異十分顯著。其中銷售品類集中度最高的便利商店&藥妝藥局通路,2021年前3大銷售商品合計佔比(TOP3

2018-2021台灣「生活產業指數」疫情前後比較

3個「2018-2021台灣生活產業指數」新情報news! ? 2018-2021台灣生活產業指數:不動產關聯產業疫情中創下歷史新高、疫情受災服務業尚未回暖 ? 北台灣生活產業指數:新北不動產一手市場漲幅249.1%位居全台第1、桃園個人健身產業指數增幅為6都之冠 ? 中南部生活產業指數:台中超市單店銷售額領先全台、高雄為6都唯一夜生活產業成長地區 生活產業發展緊扣商業消費景氣,為支撐民眾生活品質的重要基礎,惟其涵蓋業別豐富多元,難以單一產業類別做為代表。為呈現台灣消費者食衣住行等各型態產業趨勢,未來流通研究所與各關聯領域專家合作,彙整具各產業類型代表性與特色意涵之數據,提出10項生活關聯產業指數,並預計持續擴充分析覆蓋範疇,以呈現台灣整體與各區域生活產業發展風貌。 本次生活產業指數以2018至2021年為調查期間,以全面觀測台灣疫情前後產業動向與市場變化:調查結果顯示,不動產關聯產業於疫情期間仍維持強勢增長,不動產一手&二手市場指數於6都均拿下成長幅度冠軍。尤其新北市近年受惠於多項大型造鎮級建案及相對廉宜的房價優勢,使當地成為首購族購屋熱區,2018至2021年不動產一手市場漲幅位居全台第1。 各項生活關聯業態中,停車場數量、超市單店銷售額、寵物關聯產業、個人健身產業指數均展現長期穩健上揚走勢,反映出在台灣高度城鎮化(2021年6都人口佔比達69.4%)的推進下,逐步成熟的都會區生活商圈以及民眾生活風格的轉變,為特定支援設施與服務型態構成穩定成長的發展基礎。另一方面,調查結果亦顯示,夜生活產業、外食綜合產業、以及美麗經濟產業(美容美髮、美體按摩等)遭受疫情嚴峻衝擊的明確走勢。而不同城市間各項關聯指數的變化,也反映出地理區域間多元歧異的生活風貌。

2013-2022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細項商品變化TOP60

4個2013-2022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細項商品變化TOP60新情報news! ? 生鮮食材 & 加工食品:全球原物料價格飆漲,2022/06「食材食品」短期CPI漲幅居冠 ? 外食餐飲 & 調理食品:各式外食餐飲短期成本轉嫁幅度有限,但長期價格持續攀升 ?

2021台灣「餐飲與觀光」產業市佔率英雄榜

3個台灣2021「餐飲&觀光」產業市佔率新情報news! ? 內用&外送餐飲業表現兩極:全服務式餐廳營收持續衰退,快餐速食業規模逆勢擴張 ? 觀光&餐旅業持續重挫:空廚集團轉型求生,觀光旅館邁入產業結構重整 ? 旅行&娛樂業規模倒退20年:中小型國旅業者市佔率逆勢攀升,大型海外旅行社營收全面重挫 2021年台灣餐飲產業首度面臨三級警戒與禁止內用措施,大舉翻轉了餐飲經營者的共同認知:長期以來以翻桌率、來客數、客單價、坪效為核心的商業模式,正為數位行銷、線上平台、外帶外送服務、以及自有商品開發銷售快速滲透。主要餐飲次產業別中,僅快餐速食與以外送服務為主力的企業營收逆勢增長,帶動麥當勞、八方雲集、漢堡王、咖碼(cama)等業者市佔率攀升。 觀光餐旅業於疫情下進入艱辛的結構重整階段。資金調度及轉型不易的地區性及中小型業者被迫退出,具有充足資本或融通能力的大型連鎖觀光旅館集團因營運基礎相對穩固,市佔率在整體產業規模衰退影響下逆勢提升。不過此類型市佔率擴張並不是受惠於營收成長的有機擴張,而是產業結構重整導致的集中度提升。旅行&娛樂關聯業方面,呈現中小型國旅業者營收逆勢攀升、大型海外旅行社營收全面重挫的罕見情況。僅亞果遊艇營收逆勢大增35.4%,成為少數營運表現亮眼的企業。 未來流通研究所團隊彙整台灣餐飲及觀光產業經營數據,以關聯企業在台灣市場年營收金額進行計算,定期發布主要次產業市佔率英雄榜,同時結合市佔率變化與產業集中度等指標進行綜整分析,做為深入觀測台灣餐飲及觀光產業的判讀基礎。

台灣「觀光復甦」產業地圖

3個台灣「觀光復甦產業地圖」新情報news! ? 2022歐美旅遊復甦動能轉強:國際旅客規模將恢復至2019年的55%-70% ? 2022單月來台人次創下新高:旅行、住宿、航空業領軍,觀光關聯企業搶佔解封後商機 ? 觀光經濟貢獻指標差異顯著:國旅經濟效益有限,海外遊客仍為旅遊產業關鍵支柱 隨疫苗覆蓋率提升與重症率降低,截至2022年6月初,全球已有45個國家或地區全面取消防疫管制措施,各國邊境管控標準亦逐步放寬,帶動旅客數量顯著增加,重要觀光景點人潮亦逐步湧現,全球觀光產業首度迎來復甦曙光。 UNWTO發布數據顯示,2022Q1國際遊客總數對比2021年同期顯著增長182%,顯示全球旅運復甦動能正逐步增強。台灣方面,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亦持續放寬入境檢疫限制,2022上半年桃機累計客運量已突破73.4萬人,年增幅達60.8%,推動各家航空公司積極擴增航班與購置新機進行因應,旅行社與飯店業者亦針對解封後復甦商機進行多元布局,包括重啟人力擴編計畫、針對疫情旅遊特性推出多元產品、建置線上作業平台等。 未來流通研究所以2019年疫情爆發前「各產業觀光關聯收入比重」為基礎,爬取旅行、住宿、客運、租車、餐飲、娛樂與零售等關聯業別企業資訊,並比較代表性業者疫情前後營收規模,結合全球熱門旅遊地旅客復甦走勢、各月來台人數等關鍵數據,繪製「台灣觀光復甦」產業地圖,做為觀測解封後各項旅遊關聯產業走向的重要基礎。

台灣「連鎖型產業」地區規模比較

3個「台灣連鎖型產業地區規模」新情報news! ? 零售產業:「美妝藥局&服飾專賣」高度集中於北台灣市場 ? 餐飲產業:「咖啡館&連鎖速食」台北市佔比遙遙領先;「早餐店&手搖飲」新北市及台中市居首 ? 生活產業:「美麗經濟」台北市奪冠;「健身中心」台中市首度掄元 連鎖經營型態為台灣零售、餐飲、生活等諸多服務業別最主要的商業模式,不僅推動各類服務業別朝向標準化與連鎖化發展,更成為台灣連鎖加盟品牌中,最為多元化且備受加盟主青睞的領域。連鎖型產業地域分布結構變化,反映出內需服務各業於不同城市的發展差異及多元的在地消費偏好,同時也是連鎖企業展店拓點與資源配置的重要參考指標。 2021年主要連鎖產業中,多項業別營運結構高度集中於北北桃組成的北台灣市場,包括零售業中的美妝藥局、服飾專賣、超級市場,以及餐飲業中的咖啡館、連鎖速食、餐館餐廳等,北北桃營業規模佔全台總額比例高達64.5%至56.5%。顯示在高單價及高頻率的消費特性推進下,北台灣市場於上述連鎖型態產業中所具備的獨特戰略地位。另一方面,部分連鎖業別則展現出迥然不同的區域營收結構。例如手搖飲業營收規模分布多年來均集中於中南部地區,2021年佔比最高的地區分別為台中、高雄及台南市,同時也是手搖飲門店數最多的3個城市,門店家數均逾3,000家。 未來流通研究所固定彙整台灣「連鎖型產業」的主要城市營業規模佔比,納入觀測業別包括零售產業的美妝藥局、服飾專賣、超級市場、便利商店、量販賣場;餐飲產業的咖啡館、連鎖速食、餐館餐廳、早餐店、手搖飲;生活產業的KTV、美體按摩、美髮理髮、洗衣店(包含自助洗衣)、健身中心等,藉以分析觀察以連鎖經營型態為主的產業別地域性發展趨勢變化。

台灣「零售門店數與門店科技」市場評估

3個台灣「零售門店數&門店科技」市場評估新情報news! ? 疫情下逆勢展店零售業別:便利商店、寵物用品、量販超市、美妝藥局 ? 北北桃綜合零售門店集中度排行:超商45.7%、百貨44.8%、美妝42.0% ? 2025年門店科技導入店數評估:數位看板成為超商超市標配、量販超市自助結帳機&電子標籤覆蓋率大幅提高 要進行以實體門店為應用場景的門店科技市場評估,核心評價基礎即為實體門店發展趨勢。2018至2021年間雖歷經疫情衝擊,台灣主要實體零售業整體門店數仍小幅成長,惟各業別間發展情勢迥異。例如實體門店數量最多的服飾專賣店,2018至2021年間門店數大幅減少1,951家,跌幅達10.8%,成為門店家數衰退規模最顯著的零售業別,2022年甚至可能跌破1.6萬家,首度為便利商店超越。 另一方面,部分業別門店數量在疫情期間反而迎來逆勢成長,其中便利商店2018至2021年間門店數大幅增加1,851家、增長幅度達14.3%,增長規模與成長幅度雙雙居冠,反映出業者的積極展店策略與消費市場偏好。此外,寵物用品店及量販賣場2018至2021年間門店數量成長率分別達12.9%及11.8%,亦遠高於其他零售業別。 未來流通研究所以各型態實體零售門店數發展趨勢與數據為基礎,進行「零售門店數&門店科技」市場評估,並分析各類型零售業門店數量趨勢、領導業者門店數成長形勢、6都門店數分布比例,以及2022-2025年主要門店科技導入門店數評估等關鍵指標。

台灣「電子支付與純網銀」產業地圖

3個台灣「電子支付 & 純網銀」產業地圖新情報news! ? 疫情帶動2021年電子支付市場高速增長:3大業務金額合計超越3,000億元再創新高 ? 電支產業點燃生態圈對抗:一卡通MONEY、街口支付雙雄累計開戶人數2022Q1突破千萬大關 ? 大型競爭者強勢參戰:全盈支付、全支付、純網銀加入,拉高產業競爭強度 台灣非現金支付以信用卡、簽帳卡等實體卡為主體,行動及電子支付普及率較低,2015年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通過後,整體數位支付市場才迎來成長。以支付金額做為指標可以看到,2021年全台28家營業電支機構交易&轉帳總額(不含儲值金額)達1,496.0億元,佔整體非現金支付金額比例約2.8%,較2020年提升1.1個百分點,2022Q1進一步拉高至3.5%,雖然佔比仍低,但成長力道十分強勁。

台灣「電子支付&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解析

3個「台灣電子支付&純網銀產業關鍵數據」新情報news! ? 2021年電支交易金額首度超越儲值卡,電支轉帳金額疫情下再創新高 ? Line Pay Money首度奪下轉帳&儲值金額冠軍,街口支付穩坐交易規模&總使用人數龍頭 ? 「電支機構&純網銀」經營虧損普遍加劇,僅悠遊卡公司實現盈利 2021年全台合計共28家開業營業電子支付機構,交易、轉帳及儲值3項核心業務金額合計達新台幣3,124.5億,年增92.3%。其中交易金額年增49.8%至877.4億;轉帳金額年增131.5%至618.6億,為3大業務中成長幅度最顯著的項目;至於儲值金額則年增110.8%至1,628.5億。使用人數方面,2021全年電支機構累計使用人數一舉突破1,500萬,年增34.2%。

台灣零售業「門店密集度與單店營業額」六都數據解析

3個台灣零售業「門店密集度&單店營業額」新情報news! ? 便利商店業:門店密集度增至每店覆蓋1,582人,逼近冠軍指標國家南韓 ? 超級市場&量販賣場業:門店密集度&單店營業額雙成長,台北市增幅最大 ? 百貨公司業:門店數量持續下滑、單店營業額逆勢成長,台中市蟬聯單店營業額冠軍 「門店密集度」&「單店營業額」為攸關實體零售業經營成效及企業評價的關鍵數據。尤其連鎖型態實體店商業模式,係以「單店模型」做為可複製擴張、立地選址及成本效益之決策基礎,因此相關量化數據更是策略推進時的重要依據。 便利商店、超級市場、量販賣場、百貨公司為台灣營運規模最大的實體綜合零售業別。在門店密集度方面,超商、超市、量販業門店密集度於近兩年疫情期間仍逆勢攀升,反映出大型連鎖企業在疫情下仍維持展店的積極應對策略。其中做為高門店密集度代表的超商業,每間門店平均覆蓋人數自2019年的1,749人降至2021年為1,582人,已十分接近該項指標全球冠軍國南韓(約1,200人)。 單店營業額方面,超商、超市與量販業以剛性民生採購需求為銷售主力,支撐單店營業額於疫情下維持增長。其中超市業受惠於近年積極開展的門店大型化戰略,平均單店營業額自2019年的新台幣1億1,516萬成長至2021年達1億3,861萬,增長幅度高達20.4%,遠高於其他實體綜合零售業別。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