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最後一哩4種模式履約成本解析
3個「生鮮電商最後一哩」4種模式履約成本新情報news! ? 「生鮮電商最後一哩」4種履約模式競賽:電商倉配、衛星倉、外送平台、社區團購 ? 生鮮電商市場區隔浮現:「多(品項)、好(品質)、快(速度)、省(成本)」 ? 不同模式間履約成本差異顯著,最高差距達48.4% 台灣生鮮電商產業於2010年前後逐步紮根生長,包括貿易製造商、生鮮專賣電商、綜合電商平台、實體零售門店(含生鮮專賣與綜合零售)、農漁會等生產聯盟在內,各類型企業均陸續跨足涉入。我們可以看到,台灣生鮮電商產業歷經十多年市場浮沉,當中的創業經營團隊及幕後投資人,在積累了大量多元的商業模式及營運經驗後,終於在2020年再次迎來高漲的產業浪潮與市場關注。 2020年民生消費市場受到疫情影響,實體門店消費快速向線上移動,帶動台灣各類型商品網路銷售額普遍上漲。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原本網路銷售滲透率極低的生鮮及食品類別,在消費趨勢移轉及偏低的市場規模基期之上,2020年線上銷售金額年成長幅度達到21.5%,超越整體電商產業16.1%的成長表現。 網路生鮮與食品銷售規模的快速成長,促使2020年台灣大型零售集團與電商平台均不約而同將大量資源挹注於生鮮食品類的線上銷售戰場,例如蝦皮購物、PChome、momo購物、東森購物、全聯、以及foodpanda自營的熊貓超市等。而7-11、全家、萊爾富等超商業者,則是積極擴大低溫店取服務,以綿密的實體門店做為切入生鮮食品電商產業鏈的獨特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