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產業

【商業數據解讀】疫情導致台灣內需服務業冰火兩極

鎖定民生剛需消費的內需服務業,向來被視為防禦性產業,即使在經濟緊縮期間營業表現所受到的影響仍相對有限,因此經常成為資金避險標的。 然而今年以來,在肺炎疫情猛爆性發展的衝擊下,內需消費快速急凍、實體經濟投資縮手、原物料供應鏈斷鏈,空間與人員管制措施更是進一步瓦解了過去既有的服務流程與模式,台灣內需服務業正迎來前所未見的壓力測試。 未來流通研究所團隊分析了台灣的流通與生活產業數據,觀察在今年1-2月份疫情爆發初期階段中,各次產業營業額的同期年成長率,做為產業受影響程度的判讀基礎,也藉此觀察在高強度消費緊縮情勢下,台灣內需服務業將如何變形因應。 零售業 做為民生消費中最剛需的服務業態,零售業在民眾搶購與囤貨行動下,營業額普遍逆勢成長。例如超市成長15%、網路購物成長13%、量販店成長11%、便利商店成長5%。不過,非鎖定民生消費品為銷售主力的百貨公司,則下跌3%。

【產業投資評價】股災下流通企業是否浮現投資價值

流通生活類股被視為防禦性類股,主要原因在於流通類股擁有滿足生活剛性需求以及豐沛現金流的經營特性,因此往往成為穩健的長期投資標的,台灣的流通生活類型領導企業也經常享有優異的本益比。 近日在全球股災重挫下,台灣流通生活類股是否已浮現投資價值?未來流通研究所團隊爬取了全球流通生活企業的股價淨值比(P/B)進行分析,發現了台灣流通產業投資評價的獨特性。 股價淨值比>5.0:寶雅、全家超商、統一超商、富邦媒 股價淨值比>2.5:晶華、六角國際、網路家庭、誠品生活 股價淨值比<2.5:雄獅旅遊、美食達人、創業家兄弟、嘉里大榮、台灣宅配通、王品、安心食品、燦星旅遊

【產業競爭地圖】肺炎疫情點燃電商物流軍備競賽

「這個假期就是靠強哥活了下來,京東小哥是我假期最想見的人。」 中國因肺炎疫情而從年節期間開始不斷實施延長的封閉式管理,使實體商家凋敝困苦,卻也讓十數億人口的線上消費熱情達到空前飽滿。電商平台在這段期間內迎來了激烈的成長曲線,而做為關鍵的支援性服務業態,物流產業在這段期間內扮演著被稱為「逆行者」的角色,乘載著大量的物料資源,在四下無聲的城市中成為串聯起商家與消費者的漫漫絲路。 不過,由於封城管理的影響,淘寶、天貓、拚多多在內的大型電商平台均陷入因運能不足導致履約遲滯的困境,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則是京東集團以強大的自建物流能量為基礎,在疫情圍城期間內推出的一系列措施。除了以驚人的速度協助運送救急物資與醫療器械外,在平台交易商品的運送能力與準時送達速度方面也展現出遠優於同業的表現。以「疫情搶救擔當企業」的角色成功在朋友圈中狠狠刷了一次屏,不少步數最多的京東小哥甚至一夕之間成為網紅,還受到央視《新聞聯播》的採訪。 長期以來,在阿里與京東兩大集團抗衡的中國電商市場中,阿里一直以遠高於京東的營利表現與海外觸角站穩優勢地位,主因即在於京東多年來最具爭議且所費不貲的決策:自建物流。除了較一般電商平台投注更多資源在物流中心建置外,京東甚至以高於同業的待遇聘僱了數萬名配送人員,自行涉入末端配送領域。除了B2C業務外,更在2018年進軍C2C個人快遞業務,與順豐及四通一達等3PL業者形成正面競爭。 京東物流是劉強東力排眾議的決策,雖然構建了京東的護城河,龐大的資本支出卻使京東多年來始終必須負重前行。雖然2016年京東物流開放外部業務,2017年展開獨立營運,但由於外部訂單量太少加上內部成本過高,始終處於鉅額虧損狀態。直到2019年第二季京東物流才首度達到盈虧平衡,而京東物流也在最新一次的快遞服務滿意度調查結果中取得第3名的成績,僅次於順豐速運與郵政EMS,超過韻達、中通、百世等3PL物流企業。

肺炎疫情為中國生鮮電商迎來春天?
【產業競爭地圖】肺炎疫情為中國生鮮電商迎來春天

「每天早上叫醒我的不是鬧鐘,是叮咚買菜。」 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中國各大城市都實施封閉式管理,嚴格管制社區人員出入,加上民眾害怕到人潮密集的場所購物,使線上「搶菜」一夕之間成為所有人必備的生活剛需技能。不僅限於習慣線上購物的年輕人,根據阿里數據顯示,60後與70後用戶線上買菜訂單量在這段期間已翻漲了4倍。 「凌晨起床搶冬瓜,無奈還是被秒殺」的場景在春節以來幾乎每天上演,平台訂單規模急速擴大,似乎為許多被認為已命懸一線的生鮮電商企業展示了一方希望,但需求量翻漲的同時,也為原本就相對緊張的生鮮品到府供應鏈帶來了巨大的承載壓力。 根據媒體報導,阿里巴巴旗下餓了麼今年春節期間,北京外賣買菜訂單量年成長幅度達9倍,在廣州、深圳、成都等地的盒馬門店訂貨量也達到平日的5-10倍;騰訊系的每日優鮮除夕至初四期間實收交易額較去年同期翻漲了321%,推估春節七天總銷量將突破4,000萬件;叮咚買菜的用戶規模每天成長超過4萬人,其中自然成長比例超過70%。 不過,由於供給緊張加上年節間人力不足,中國生鮮電商的線上配送已出現明顯的運力不足,導致履約率開始下滑。對業者來說,在新型肺炎這一戰中迎來的不僅是電光石火的訂單爆量,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這次機會中以穩定的供應鏈能量滿足市場即時需求,將此次大幅度外溢的用戶量進行良性轉換,在疫情消彌之後仍然能夠作為後續長期的經營基礎。

Amazon發布2019年全年度財務數據
【商業數據解讀】Amazon發布2019年度財務數據

美國電商巨擘Amazon發布2019年全年財務數據,營收獲利水準及成長速度都超出了分析師的預期數值,亮眼的財報數據使Amazon市值又再度跨越了1兆美元的城牆。 從財報中可以看出,Amazon的獲利水準開始逐步站穩成長腳步,EPS也同步攀升,向投資人展現出作為優質投資標的的說服力。此外也印證了Amazon將圍繞於prime訂閱制核心的線上零售業務、以及高獲益能力的AWS作為經營支柱的結構趨於穩定。 雖然5%的營利率看來並不特別耀眼,但與競爭對手Walmart相較可以發現,後者的營收規模雖然兩倍於Amazon,但營利僅4.1%,可以看出Amazon在獲利表現上確實奠定了一定程度的基礎。 支撐營利的關鍵支柱為Amazon投入多年的AWS雲端服務,不僅營收成長速度超越其他事業體,同時也是擁有超高營利率的利潤引擎。2019年AWS雲端服務營收貢獻度雖僅有12.5%,但營利金額達92億美元,佔Amazon整體獲利金額的比例高達63%,顯示出AWS創造獲利的槓桿作用相當驚人,這也是引領Amazon不斷將營收再投入於尖端技術研發領域的主因。2019年Amazon投入近360億美元應用於技術與內容開發,包括了人工智慧、機器學習、電腦視覺等相當前瞻的技術類別,在技術開發上維持了一貫的進攻主義風格。 不僅是在母國市場中,AWS在海外也擁有高度競爭優勢。例如日本政府預計於2020年秋季啟動將人事薪酬與文件管理等雲端化的巨大工作項目,就是以AWS做為訂購對象,預計至2026年度將編列超過300億日元的預算進行系統構建與維運。過去日本政府IT項目多是向NTT等國內企業購買,這次選擇與AWS合作的策略代表的正是Amazon雲服務多年來在海外市場耕耘所取得的基礎。

【商業數據解讀】肺炎疫情重挫亞洲流通類股

隨著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在投資人預期心理影響下,亞洲流通企業股價紛紛下跌。分析中國、台灣、日本春節封關期間(2020/1/20-2020/2/3)流通產業龍頭企業的股價跌幅發現:中國電商類股逆勢上揚的預期未能如願,營收來源越依賴中國市場則普遍跌幅越大。  如中國本地最大實體零售企業蘇寧易購、外賣企業美團點評以及電商物流企業中通快遞,期間跌幅皆超過10%。此外,中國市場營收佔比較高的海外企業跌幅亦重,如日本服飾零售企業迅銷(UNIQLO、GU)、布局中國跨境電商市場的日本樂天集團,以及中日跨境物流主要服務商雅瑪多運輸。 而台灣流通企業近年對中國市場布局較不積極,因此受影響狀況較輕。電商集團如富邦媒及網路家庭反而逆勢上揚。 資料來源:未來流通研究所 相關文章

「生鮮電商產業」商業創新案例
【商業創新個案】生鮮電商踽踽獨行的修練之路

2013年亞洲第一家生鮮電商「Oisix」於日本上市,2015年第一個生鮮電商「前置倉」模式啟動,2016年首家「盒馬鮮生」在上海落地…眼看著即將成為資本追捧的亞洲生鮮電商賽道,卻在2017年底突然迎來了倒閉潮。歷經兩年收斂與重整,我們是否能在前人經驗的沃土裡,找出更務實可行的產業方向? 未來流通研究所團隊以生鮮電商產業為範疇,大量爬取過去5年日本、中國大陸、台灣的創投、機構投資人、產業領導人及研究機構的產業論述進行語意分析,嘗試找尋各方專家對於亞洲生鮮電商最為關注的商業模式,歸納整理如下,歡迎指教與討論。 產地直送訂閱模式 產地直送訂閱模式早期由「日本生活協同組合(消費合作社)」以線下訂閱方式樹立典範,近年則由「Oisix」導入生鮮電商產業應用最為知名。該模式主要與上游生產端達成一定的協力生產,自建食安檢驗功能,並盡可能以縮短流程的方式配送到府,經常以蔬菜箱模式提供消費者定期訂閱服務。「日本生活協同組合連合會」目前已成為日本最大消費者組織,電商通路營業額達3,180億日元。「Oisix」亦於2013年於東證上市,隨後併購「大地守護會」及「 Radish-Boya」,營業額達640億日元。

【產業競爭地圖】苦痛的百年發展際遇:電商物流

3個你不可不知的電商物流小秘密: ? 日本快遞包裹數量達43億件,年成長1.3%。宅配企業不堪負荷,與大型電商形成對立? 中國快遞包裹數量達507億件,年成長20%。阿里巴巴大量入股電商物流企業? 台灣快遞包裹數量約4億件,年成長4.8%。零售+電商+物流集團化競爭逐漸成形

【商業數據解讀】亞洲電商產業掀動的商業脫貧之路

亞洲國家整體產業與經濟發展近年正歷經前所未見的大幅度突破性變革,過去緊跟已開發國家腳步成長的時代已逐漸遠去,轉而在更多經濟領域中引領創新、走向全球發展前列。尤其是在以線上交易為主要表現形式的電子商務領域,亞洲國家無論是在供給發展創新或是需求成長方面,均展現出強勢的產業魅力。主因在於亞洲國家盤據著盈千累萬的人口規模優勢,加上居高不下的網路黏著度以及積極的線上社交文化,逐步迸發出驚人的「人數」與「數據」乘積效應,引領亞洲國家紛紛開始快速發展具備高度自主性的數位經濟,甚至創造出被世界銀行譽為「奇蹟」的高速成長箭頭。 擁有全球超過50%人口基礎的亞洲國家,經濟規模僅佔全球約30%,如今這項驚人的落差幅度,可望藉由包括電子商務在內的數位經濟生態圈快速填補,改變二戰以來長期致力於「遠離貧困」的古老亞洲形象,因此也吸引了眾多企業與大量資金湧入,加上亞洲各國政府在相關產業政策方面的強勢推進,推動電子商務成為引領亞洲國家經濟持續性成長與邁向高值轉型的關鍵基礎。 亞洲電商產業掀動的商業脫貧之路 以柏林圍牆倒塌為分水嶺,全球貨物與服務進入大規模自由流通時代,各國經濟陸續開啟快速成長契機。然而近半世紀以來,在附加價值較高的先進商業服務業領域方面,仍是歐美企業佔據顯著優勢地位,並進一步在母國市場孕育壯大後快速輸出至海外市場。然而另一方面,除日韓等少數先進國家外,亞洲大部分國家在同樣的時間序列內,則將高比例資源挹注於製造業領域中,在三級產業方面累積的經濟基礎相當薄弱,尤其是經濟發展腳步相對遲滯的東南亞國家,更是呈現高度不均的產業發展結構,因此長期以來在全球價值鏈中均被定位於低附加價值的製造業基地,加劇了全球商業領域不平衡發展的局面。 然而,過去被視為不毛之地的亞洲商業圈,近年卻在電子商務領域中取得突破性進展,以中國、南韓為首的亞洲國家,正快速凝聚成為具備強勢技術、資金與商業模式核心的新興板塊,並且積極藉由資本併購、策略聯盟、技術投資等方式,快速將版圖推進至東南亞區域,同時在產業範疇上也不斷進行多角化,跨足至先進智慧城市解決方案、自動駕駛、預測式醫療照護等具備更高進入門檻與持久性競爭優勢的產業領域,在東亞經濟圈中形成足以與傳統西方商業及科技強權分庭抗禮的龐大產業基礎。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