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產業

【產業投資評價】股災下流通企業是否浮現投資價值

流通生活類股被視為防禦性類股,主要原因在於流通類股擁有滿足生活剛性需求以及豐沛現金流的經營特性,因此往往成為穩健的長期投資標的,台灣的流通生活類型領導企業也經常享有優異的本益比。 近日在全球股災重挫下,台灣流通生活類股是否已浮現投資價值?未來流通研究所團隊爬取了全球流通生活企業的股價淨值比(P/B)進行分析,發現了台灣流通產業投資評價的獨特性。 股價淨值比>5.0:寶雅、全家超商、統一超商、富邦媒 股價淨值比>2.5:晶華、六角國際、網路家庭、誠品生活 股價淨值比<2.5:雄獅旅遊、美食達人、創業家兄弟、嘉里大榮、台灣宅配通、王品、安心食品、燦星旅遊

【商業數據解讀】疫情衝擊外資品牌中國實體門市

肺炎疫情險峻,中國許多主要城市宣布封閉管理並限制外出,對原本可望於年節期間迎來營收峰值的實體零售企業產生巨大衝擊。盤點此次受疫情影響的外資實體零售企業可以發現,除少數企業因具備其他利多消息支撐外,普遍來說,對於中國市場營收或營利依賴度越高、且受影響程度越廣泛的企業,在近一個月內的股價跌幅越為顯著。 不過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超商、超市、賣場等綜合零售門市在這次公共安全危機下,很大程度的發揮了「社會準公共設施」的力量,成為此次抗災防疫、物資補給與地方服務的關鍵角色。 歐美企業方面,近年積極布局中國市場的Starbucks、Nike、Adidas均受到相當程度影響。其中Starbucks已關閉超過2,000家中國門市,佔在華門市比例超過50%,由於中國為Starbucks第二大消費市場與重點營利來源,受疫情波及很可能影響Starbucks全年財務表現及在中國的展店進程。 此外,近年在中國市場成長相當快速的Nike與Adidas也關閉了半數以上的門店,並透過聲明表示這次疫情對於整體經營表現將造成實質上的衝擊。至於完全仰賴「中國胃」的百勝集團,近期已關閉了超過1/3、約3,000家的門市,即使是維持開業的門市也因受到客流量下滑及營業時間縮短的衝擊,同店銷售額衰退幅度高達50%。百勝中國在最新發布的2019年財報中指出,這場疫情將對於2020年銷售與營利產生重大影響。 對於近年積極以海外市場作為第二經營支柱的日本餐飲零售企業而言,肺炎疫情同樣產生了不小的衝擊。例如連鎖餐廳業者watami表示,因預期疫情對於消費市場的影響難以在短期內恢復,因此旗下居酒屋事業「和民」7家直營門市將全面退出中國市場。根據watami最新一季財報可以看出,以上海、深圳為主的海外布局已陷入顯著虧損,加上疫情關係使日均營收縮減至過往的5%,因此全面撤出的決定事實上並不難理解。

【產業競爭地圖】中國連鎖咖啡店:大資本時代來臨

2019年中國小藍杯「瑞幸咖啡」正式在美國上市,招股說明書中消費升級、白領小資、行銷裂變這些熱鬧擾嚷的大詞下,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折射出中國咖啡消費市場中蘊含的金脈。 做為漢茶大國,中國數千年以來均以茶飲為主要的日常飲品。乘載著西方文明與工業技藝的咖啡遲至20世紀後期才正式進入中國市場。1989年雀巢集團在中國推出即溶咖啡,啟動了中國現代咖啡消費市場的成長發展之路,時至今日,雖然成長腳步已大幅放緩,但即溶咖啡仍舊在中國咖啡市場中占據超過半壁江山。 1999年星巴克第一間中國門市落子北京,以第三空間概念為核心的門市開始快速在中國各地綿延開展,帶動市場對於現煮咖啡消費的進一步認識與普及。咖啡除了作為功能性飲品外,開始被賦予更多附加文化元素,逐漸成為中國城市白領階層價值生活型態的展現。 2009年麥當勞在中國餐廳全面導入McCafé服務,2018年百勝中國進一步推出獨立咖啡品牌等,標誌著外資餐飲巨擘跨界進軍中國咖啡賽道,尋求第二利潤點的發展策略。除此之外,以全家湃客咖啡為代表,包括7-11、便利蜂等超商也投身現煮咖啡業務,並且憑藉著高度貼近終端市場的綿密網點與親民價格,在中國不少主要商務地區佔有一席之地。另外如中國羅森、見福便利店等,則是選擇與新創自助咖啡機合作,以不同的手法切入咖啡市場,在主流大型品牌戰場外,匯聚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競爭力量。 2017年後,在瑞幸咖啡橫空出世並快速上市的強勢引導下,中國連鎖咖啡店產業發展開始走向一擲千金的大資本時代,加上騰訊與阿里兩大巨擘參戰,中國咖啡市場投資金額不斷翻漲,強勢資本力量已成為產業競爭與企業營運背後看不見的關鍵推手。

【產業競爭地圖】日本連鎖咖啡店:大型集團戰場

3個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連鎖咖啡店產業小秘密: ?本土優勢企業、海外品牌與超商跨足,日本連鎖咖啡店三國鼎立 ?大型集團策略性投資,塑造日本連鎖咖啡店產業版圖 ?女性消費力大爆發引領產業與市場同步成長轉型 從昭和年代菸氣瀰漫的「喫茶店」到平成時期人氣爆棚的星巴克東京烘焙工坊,揉合了西方文明與昭和懷舊氛圍的咖啡,即使是在進入到令和元年的日本消費市場中,仍舊相當受到當地民眾的喜愛,無論是在住家、學校、辦公室或是咖啡店中,來上一杯咖啡幾乎已經成為日本都會日常。加上日本近年積極發展觀光立國戰略,不少獨具特色的咖啡店更一舉成為旅客熱門造訪景點,成功引入海外消費力道。在日本普遍陷入平疲的內需氛圍中,咖啡店產業相對穩定的成長力道十分引人注目,已成為大型流通集團、海外投資機構與國際知名品牌三軍交戰的經濟領域。

【產業競爭地圖】台灣連鎖咖啡店:新外需箭頭

「整座城市、都是我的咖啡館」。 香氣飽滿、苦甜醇厚的咖啡已成為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如此豐美的消費基礎自然孕育出龐大的商業價值,並且透過多元的咖啡通路型態蓄積成為台灣餐飲消費市場的新興力量。1993及1994年,台灣本土品牌丹堤咖啡及怡客咖啡成立,並陸續開展加盟機制,台灣咖啡店產業開始走向連鎖經營與規模商業化。 1998年統一集團代理星巴客首度落腳台灣,啟動國際品牌經營台灣咖啡市場開端。2004年85度C成立並快速展店,同年超商龍頭7-11推出CITY CAFÉ品牌,以24小時經營搭配大量鋪機全台門市的優勢,在細酌慢飲的店內飲用型態外,開創出訴求效率與便利的平價咖啡外帶模式,後續各大超商陸續推出現煮咖啡外帶/外送服務,成為台灣咖啡飲用普及化的起跑指標。 在咖啡深植「國民味蕾」的基礎上,2006年路易莎咖啡與cama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