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產業

【產業競爭地圖】台灣零售集團邁向生活全通路布局

做為承載民眾剛性需求的生活通路零售業,不僅是各國消費類股中最重要的構成份子,也成為評斷各國生活水準與社會流通效率的關鍵指標。因此,全球各個成熟消費市場均培育出知名的大型生活通路零售集團,例如美國的Walmart及Costco、法國的Carrefour、英國的TESCO、德國的Metro以及日本的7&i等。 日前家樂福集團宣布自香港牛奶國際手中收購全台199間頂好Wellcome超市,以及25間JASONS Market Place高檔超市,希望藉此成為僅次於全聯超市、台灣市占率第2大的超市通路。由於統一集團持有台灣家樂福40%股權,此次家樂福在台灣超市業態的擴大布局,不僅代表著家樂福在台灣將正式由大型零售量販店跨足至中小型社區超市,也為現階段仍缺乏超市業態的統一集團補上了缺口。至此,統一流通次集團將成為台灣第一個橫跨量販、百貨、超市、超商、電商、宅配的「生活全通路布局」集團。 全通路布局對於大型生活零售業集團而言,可以說是最關鍵的競爭優勢展現。除了一般零售業在採購與物流方面的規模經濟優勢之外,更重要的是覆蓋消費者「全生命週期」的多元消費通路優勢。以日本7&i控股為例,旗下除了知名的7-11超商、伊藤洋華堂超市、西武百貨之外,還囊括了各類型特色通路,例如日本最大的母嬰零售通路阿卡將本舖(赤ちゃん本舗)、文具禮品零售通路LOFT、連鎖家庭餐廳Denny’s等,將消費者各生命階段的生活需求盡收囊中。再加上7&i近年大力推動的全集團共通會員機制、跨通路電商平台、交叉銷售服務等,將顧客生命價值LTV(Lifetime

【商業數據解讀】2020年Q1台灣民生消費品銷售成績單

未來流通研究所團隊分析了2020年第一季主要民生消費品內銷數據,以觀測在高強度的公共衛生事件下,台灣商品消費市場所受到的影響與轉變。我們發現到,疫情期間內,受到居家工作、差旅減少、社交限制以及許多娛樂場所停業的影響,民眾生活型態與購物動線均產生重大轉變,進一步反應在兩極化的商品消費結構上。值得注意的是,在經過這一波疫情的激烈衝撞後,一部分的消費模式將可能轉化為持續性、長時間的趨勢,使後疫情消費期間的商品市場出現結構性變化。 ✔台灣食品類商品:引人注目的「調味料經濟學」 做為重要的防疫物資擔當,不少食品類商品在Q1展現出驚人的成長力道,同時也是引領第一季超市、量販等民生通路營收增長的主要動力。成長幅度前10大商品類別銷售金額均較去年同期翻漲超過兩位數。前3大品項為水產品罐頭(+58%)、冷凍水產食品(+48%)、以及其他食品罐頭(+28%),其他包括速食麵、白米、啤酒、冰淇淋、麵粉、雞肉、非酒精飲料等商品,成長幅度也都超過一成。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食品材料銷售成長外,疫情期間內由於外食比例大幅降低,相對的家庭烹飪料理風潮興起,因此帶動了向來成長表現平緩的「調味料經濟」,包括其他調味品、食用鹽、味精等主要調味品Q1銷售金額與去年同期相較均向上成長,且銷售金額成長幅度遠超過銷售量(食用鹽與味精銷售量甚至降低),顯示商品單價大幅提升。推估主要原因為大宗採購的餐飲批發採購量降低,但單價較高的零售通路銷售規模提升,以家庭/個人為主的市場組成轉而成為支撐整體銷售金額攀升的重要基礎。 至於食品類別中衰退的部分主要是受到社交娛樂場合停業、免稅店銷售急凍、禮品餽贈縮減等因素的衝擊,例如精製茶大幅衰退21%、糖果(不含口香糖)衰退13%、酒類(不含啤酒)衰退11%。此外,近年成長力道堅挺的即食餐食商品銷售金額卻意外陷入衰退,推估主要是受到居家辦公措施影響,使上班族群消費規模降低導致。

【商業數據解讀】疫情下日本民生消費品銷售成績單

日本インテージ調查會社於4月底「緊急事態宣言」擴及全境後,針對日本境內超過4,000家藥局、超商與超市進行調查,並發布銷售額成長與衰退幅度最為顯著的商品排名。由這項排名中可以看出,台日在疫情影響下的商品銷售趨勢相當類似。 日本銷售成長排名前20大商品陣營中,食品類商品即佔了11席,擁有壓倒性的銷售優勢。其中烘焙香精、烘焙粉、麵粉、鮮奶油、糖漿、蜂蜜等商品銷售大幅成長2-3倍,主因在於日本全國中小學停課後,學童居家時間拉長加上外出購物限制,帶動家庭自製烘焙甜品零食的趨勢。此外,義大利麵條、冷凍水產、義大利麵醬、芝麻油、調理湯包等商品銷售亦顯著增長,同樣是受惠於居家自煮、用餐頻率與用餐人數增加的生活型態。 漱口水、消毒劑、體溫計等居家醫藥用品銷售規模在疫情影響期間內亦大幅成長,尤其漱口水與消毒劑銷售成長幅度均超過去年同期3倍以上。濕紙巾、肥皂、家用衛生手套以及家用吸塵器等清潔消毒用品銷售規模亦同步擴大,而用以舒緩因不斷使用酒精導致手部乾裂不適的狀況,護手霜與乳液的銷售金額也較去年同期成長近兩倍。 至於在銷售陷入衰退的商品陣營中,多數是與外出、差旅、工作相關的商品類別,例如男性上班族必備的解酒劑,銷售金額僅有去年同期的13%(滋補壯陽飲也僅有去年的67.9%,衰退幅度排名第22)。至於女性常用的口紅、防曬品、腮紅、粉底、隔離霜、美白保養品、眼影等商品,則因居家上班與限制外出等措施影響,銷售規模與去年同期相較出現大幅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日本企業預期疫情將對於家庭消費結構與個人生活習慣形成持續性的影響,積極調整銷售策略進行因應。例如為配合民眾長時間配戴口罩的習慣,知名化妝品業者高絲KOSE強力銷售定妝噴霧,主打可防止因口罩摩擦導致脫妝的產品訴求;藥妝通路業者松本清看好健身防疫商機,強化銷售自有運動應援品牌matsukiyo

【商業數據解讀】2020年Q1台灣內需服務業壓力測試成績單

內需服務業涵蓋零售、餐飲、物流運輸、觀光、民生服務等剛性需求產業,被視為經營表現穩健的防禦性類股。在經濟緊縮期間所受到的影響相對有限,因此經常成為資金避險標的,也是存股族等穩健型投資人的偏好選擇。 與全球慘重的疫情相較,台灣優異的防疫成果使產業經濟與民生活動表現相對正常。不過在社交活動管制、觀光動能停滯、民眾消費行為劇變等因素交錯影響下,無論是消費急凍的負面影響,或是突如其來的爆發性成長,對長期以來穩健經營的台灣內需服務產業來說,都是一次前所未見的壓力測試。 未來流通研究所團隊分析了台灣主要內需服務各次產業數據,觀察2020年第一季疫情蔓延初期至爆發高峰階段中,各次產業營業額的同期年成長率,以此做為產業受影響程度的判讀基礎。從產業數據起伏可以看出,除了受到重挫的業別外,在緊縮陰霾中同時也出現了緊抓住時代際遇、陸續突圍而出的產業曙光。歸納說明如下,歡迎討論! ? 餐飲、生活服務次產業

【商業數據解讀】疫情下台灣內銷商品銷售走勢分歧

未來流通研究所繼「疫情肆虐,台灣內需服務業冰火兩極」一文後,納入「內銷商品銷售額」分析,進一步觀測台灣內需市場所受到的影響。分析2020年1-2月主要民生消費品內需銷售規模年成長率數值後,我們發現到,與兩極化發展的內需服務業走勢相同,疫情下的商品銷售表現也相當分歧。 整體來說,疫情期間消費者購買重心集中於「吃飽喝足型」的必要性消費與「防疫保健型」的目標性購物,銷售金額與去年同期相比出現顯著成長。反觀「娛樂消遣型」的非必要性支出則持續縮減,即使是在節慶購買高峰下仍舊陷入衰退。 造成商品銷售走勢兩極化的原因包括了購物目標轉變、生活與工作型態調整、以及消費通路移轉等,其中部分原因可能隨著疫情結束而恢復常態,但也有一部分的轉變可能形成持續性的影響,使後疫情消費期間的商品消費市場出現長期結構性變化。 成長陣營:「吃飽喝足型」消費 食品與家庭用品為1-2月間銷售成長幅度最為顯著的商品類別,為了防疫囤貨的積極消費心態帶動能夠長時間保存的冷凍食品/食品罐頭/速食麵/白米/礦泉水、以及家庭用紙/衛生棉/紙尿布等用品類商品銷售大幅攀升,其中冷凍水產食品更是大幅成長了53%,反映出商品市場回歸到民生消費的基本面。另外有趣的是,做為疫情下少數的日常小確幸,啤酒的銷售量也較去年同期成長了8%。

【商業數據解讀】疫情導致台灣內需服務業冰火兩極

鎖定民生剛需消費的內需服務業,向來被視為防禦性產業,即使在經濟緊縮期間營業表現所受到的影響仍相對有限,因此經常成為資金避險標的。 然而今年以來,在肺炎疫情猛爆性發展的衝擊下,內需消費快速急凍、實體經濟投資縮手、原物料供應鏈斷鏈,空間與人員管制措施更是進一步瓦解了過去既有的服務流程與模式,台灣內需服務業正迎來前所未見的壓力測試。 未來流通研究所團隊分析了台灣的流通與生活產業數據,觀察在今年1-2月份疫情爆發初期階段中,各次產業營業額的同期年成長率,做為產業受影響程度的判讀基礎,也藉此觀察在高強度消費緊縮情勢下,台灣內需服務業將如何變形因應。 零售業 做為民生消費中最剛需的服務業態,零售業在民眾搶購與囤貨行動下,營業額普遍逆勢成長。例如超市成長15%、網路購物成長13%、量販店成長11%、便利商店成長5%。不過,非鎖定民生消費品為銷售主力的百貨公司,則下跌3%。

【產業投資評價】股災下流通企業是否浮現投資價值

流通生活類股被視為防禦性類股,主要原因在於流通類股擁有滿足生活剛性需求以及豐沛現金流的經營特性,因此往往成為穩健的長期投資標的,台灣的流通生活類型領導企業也經常享有優異的本益比。 近日在全球股災重挫下,台灣流通生活類股是否已浮現投資價值?未來流通研究所團隊爬取了全球流通生活企業的股價淨值比(P/B)進行分析,發現了台灣流通產業投資評價的獨特性。 股價淨值比>5.0:寶雅、全家超商、統一超商、富邦媒 股價淨值比>2.5:晶華、六角國際、網路家庭、誠品生活 股價淨值比<2.5:雄獅旅遊、美食達人、創業家兄弟、嘉里大榮、台灣宅配通、王品、安心食品、燦星旅遊

【商業數據解讀】疫情衝擊外資品牌中國實體門市

肺炎疫情險峻,中國許多主要城市宣布封閉管理並限制外出,對原本可望於年節期間迎來營收峰值的實體零售企業產生巨大衝擊。盤點此次受疫情影響的外資實體零售企業可以發現,除少數企業因具備其他利多消息支撐外,普遍來說,對於中國市場營收或營利依賴度越高、且受影響程度越廣泛的企業,在近一個月內的股價跌幅越為顯著。 不過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超商、超市、賣場等綜合零售門市在這次公共安全危機下,很大程度的發揮了「社會準公共設施」的力量,成為此次抗災防疫、物資補給與地方服務的關鍵角色。 歐美企業方面,近年積極布局中國市場的Starbucks、Nike、Adidas均受到相當程度影響。其中Starbucks已關閉超過2,000家中國門市,佔在華門市比例超過50%,由於中國為Starbucks第二大消費市場與重點營利來源,受疫情波及很可能影響Starbucks全年財務表現及在中國的展店進程。 此外,近年在中國市場成長相當快速的Nike與Adidas也關閉了半數以上的門店,並透過聲明表示這次疫情對於整體經營表現將造成實質上的衝擊。至於完全仰賴「中國胃」的百勝集團,近期已關閉了超過1/3、約3,000家的門市,即使是維持開業的門市也因受到客流量下滑及營業時間縮短的衝擊,同店銷售額衰退幅度高達50%。百勝中國在最新發布的2019年財報中指出,這場疫情將對於2020年銷售與營利產生重大影響。 對於近年積極以海外市場作為第二經營支柱的日本餐飲零售企業而言,肺炎疫情同樣產生了不小的衝擊。例如連鎖餐廳業者watami表示,因預期疫情對於消費市場的影響難以在短期內恢復,因此旗下居酒屋事業「和民」7家直營門市將全面退出中國市場。根據watami最新一季財報可以看出,以上海、深圳為主的海外布局已陷入顯著虧損,加上疫情關係使日均營收縮減至過往的5%,因此全面撤出的決定事實上並不難理解。

【商業數據解讀】肺炎疫情重挫亞洲流通類股

隨著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在投資人預期心理影響下,亞洲流通企業股價紛紛下跌。分析中國、台灣、日本春節封關期間(2020/1/20-2020/2/3)流通產業龍頭企業的股價跌幅發現:中國電商類股逆勢上揚的預期未能如願,營收來源越依賴中國市場則普遍跌幅越大。  如中國本地最大實體零售企業蘇寧易購、外賣企業美團點評以及電商物流企業中通快遞,期間跌幅皆超過10%。此外,中國市場營收佔比較高的海外企業跌幅亦重,如日本服飾零售企業迅銷(UNIQLO、GU)、布局中國跨境電商市場的日本樂天集團,以及中日跨境物流主要服務商雅瑪多運輸。 而台灣流通企業近年對中國市場布局較不積極,因此受影響狀況較輕。電商集團如富邦媒及網路家庭反而逆勢上揚。 資料來源:未來流通研究所 相關文章

Scroll to Top